早产儿的健康状况一直牵动着家长的心,其中黄疸是早产儿较为常见的一种现象。当发现早产儿皮肤变黄时,家长们需高度重视,因为这有可能是黄疸的早期表现。黄疸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症状特点。准确识别这些症状,对于及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至关重要。
一、早产儿生理性黄疸症状:
一般来说,早产儿出现生理性黄疸时,整体状态相对良好。他们对牛奶的摄入正常,睡眠也不会受到明显影响,既不会精神萎靡,也不会出现嗜睡的情况。从外观上看,除了脸颊皮肤和巩膜可见轻度黄色染色外,通常没有其他不适症状。生理性黄疸具有出现快、消退也快的特点。
在此期间,建议家长让宝宝适当多喝水,多晒太阳,这对减轻黄疸症状是有益的。早产儿黄疸容易偏高,这主要是因为早产儿体质相对较弱,使得大量胆红素从血液中游离出来。不过,对于生理性黄疸,家长们不必过于担忧,其症状相对较为轻微,具体如下:
类别 | 早产儿 | 足月儿 |
---|---|---|
出现与消退时间 | 出生后2 - 3天开始出现,4 - 5天达到最严重程度,2 - 4周消退 | 出生后2 - 3天开始出现(一般描述未特别指出足月儿开始时间差异,按整体规律),4 - 5天可能达较严重程度(整体规律推测,非专门针对足月儿强调此点),7 - 10天内消退 |
黄疸程度 | 颜色不会呈深金黄色,脸部和上半身皮肤略显黄色,小腿、前臂、手和脚无明显黄疸迹象,高峰期胆红素水平不超过15毫克/分升 | 颜色不会呈深金黄色,脸部和上半身皮肤略显黄色,小腿、前臂、手和脚无明显黄疸迹象,高峰期胆红素水平不超过12毫克/分升 |
身体指标与精神状态 | 血常规和肝功能各项指标在正常值范围内,精神状态良好,饮食和睡眠正常 | 血常规和肝功能各项指标在正常值范围内,精神状态良好,饮食和睡眠正常 |
体重与排泄 | 体重逐渐增加,粪便呈正常黄色,尿液颜色正常 | 文中未特别针对足月儿体重与排泄情况单独说明,按整体生理性黄疸规律推测,可认为与早产儿类似情况(体重正常增长,排泄正常 ) |
二、早产儿病理性黄疸症状:
倘若早产儿患上的是病理性黄疸,那么症状会相对严重许多。病理性黄疸一般在出生后 24 小时内就会出现,此时巩膜和全身皮肤都会明显染黄,尿液颜色也会发生改变,还可能伴有体温异常。而且,病理性黄疸持续的时间较长,不会自行消退。一旦宝妈发现宝宝出现这些症状,务必及时送往医院进行治疗,以免延误病情。病理性黄疸的病因较为复杂,像新生儿感染等多种因素都可能引发。其主要症状如下:
序号 | 类别 | 详细描述 |
---|---|---|
1 | 黄疸出现时间 | 出生后24小时内即迅速出现黄疸症状 |
2 | 全身组织黄染 | 巩膜和全身皮肤呈现黄色,严重时唾液、痰、尿、汗、泪等都会变成黄色,全身组织黄染显著 |
3 | 尿液及伴随症状 | 尿液颜色明显不同,可能伴有贫血、腹痛、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现象 |
4 | 体温及精神状态 | 体温异常(偏高或偏低),食欲不振、呕吐,感到疲劳、头痛、倦怠,精神状态较差 |
5 | 黄疸持续时间 | 早产儿黄疸持续时间超出正常范围,出生2 - 3周后黄疸持续不退或加深,或减轻后又加深 |
家长在宝宝出生后的 1 - 2 周内,应仔细观察是否有黄疸发生。观察时,需将新生儿放置在自然光下,以便更准确地判断。若发现宝宝眼球呈橙色、四肢和手掌发黄、尿布颜色深黄、粪便发白等情况,应立即带宝宝前往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三、早产儿不同病理黄疸的症状:
从病理细分的角度来看,黄疸还包括溶血性黄疸、肝胆性黄疸、母乳性黄疸等,它们各自的症状也有所不同。
1、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的主要症状集中在神经系统方面。宝宝会表现出精神抑郁或异常烦躁,哭闹不安,神情紧张,吸奶量明显减少,吸吮能力也显著减弱。随着病情的发展,还会出现血红蛋白下降,肝脾肿大等症状。此时,宝宝的精神状态不佳,对周围环境的反应也较为迟钝。
2、肝胆性黄疸:
早产儿患有肝胆黄疸时,会出现肝区疼痛的症状,同时还伴有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发热、皮肤发黄、食欲不振、尿黄等表现。如果是肝癌引起的肝梗阻性黄疸,患者还可能出现体重减轻、身体虚弱、贫血等更为严重的症状,这对早产儿的健康威胁较大。
3、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相对而言症状较为特殊。一般情况下,宝宝除了黄疸外,整体状态较为健康,喂养正常,排便也正常,体重增长满意,肝脾无明显肿大,肝功能正常,HBSAg 阴性。而且,母乳性黄疸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停止母乳喂养后,黄疸会迅速消退。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怀疑早产儿黄疸是由母乳性黄疸引起的,也建议及时咨询医生,以便确定最佳的应对方案。
黄疸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从病理原因细分又有溶血性黄疸、肝胆性黄疸和母乳性黄疸等多种类型,每种类型的症状各有不同。早产儿患黄疸后,家长们需要学会通过症状来初步判断黄疸的类型。一旦怀疑是病理性黄疸,必须及时就医,以便医生进行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保障早产儿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