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建于抗日烽烟中的1941年,由来自协和的杨济时、贾魁、杨静波、李瑞麟、管葆真等五位专家创建。建院伊始云集了王季午、朱懋根、周裕德、郭秉宽、李漪、熊汝成等大批医学精英,其中多数专家来自协和,且医院在办院理念、规章制度、组织架构上亦多参照协和,形成了诊疗规范、治学严谨的优良作风,在当时被人们誉为“小协和”。80余年来,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传承协和医脉,扎根黔中沃土,现已发展成为贵州省综合实力最强、集医教研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也是贵州省疑难急危重症救治、医疗科研创新和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力量。
医院是全省重点专科、重点学科、质控中心数量最多,专业覆盖最广的医疗机构。目前,医院有国家级基地27个,省级质控中心22个。有国家级重点专科(含建设项目)9个,分别是重症医学科、皮肤性病科、急诊医学科、普通外科、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外科、血液内科。有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含建设项目)30个,分别是皮肤科、内分泌科、重症医学科、血液内科、感染科、神经外科、病理科、儿科、妇产科、临床护理、急救创伤中心、麻醉科、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儿童血液科、疼痛科、康复医学科、生殖中心、心脏大血管外科、骨科、临床检验中心、器官移植科、耳鼻咽喉科、眼科、介入科、风湿免疫科、肾脏内科、消化内科、精神病学科、全科医疗科。有省级临床重点学科(含建设项目)15个,分别是医学影像科、感染科、肝胆外科、血液内科、神经外科、心理科、眼科、神经内科、康复科、心血管疾病、介入放射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妇产科学、皮肤病学与性病学、内分泌病学与代谢病学。
在医疗服务方面,医院有开放床位3500张,共有临床科室55个、病区78个,医技科室15个,建立较为健全的优质医疗服务体系。2023年,全院门急诊人次261万余人,手术5.2万余人,四级手术1.5万余人,微创手术人数1万余人。医院设立有中国示范高级卒中中心、中国胸痛中心、中国心衰中心、中国房颤中心示范基地、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贵州)、贵州省产前诊断中心、贵州省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贵州省儿童医学中心、贵州省器官移植中心、贵州省高血压防治中心、贵州省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贵州省新生儿救治中心、贵州省心脑血管病防治中心、贵州省糖尿病中心、贵州省心理卫生中心、贵州省痴呆防治中心、贵州省癫痫防治中心、贵州省创伤治疗中心、贵州省急救中心、贵州省儿童哮喘防治中心、贵州省血友病诊疗中心等。医院大力发展肝移植、肾移植等高精尖医疗技术,拥有全球最先进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和贵州省唯一的伽玛刀治疗中心、杂交手术室、PETCT等。2017年以来开展肝移植173台、肾移植676台,肾移植数量在西南地区仅次于华西医院;开展伽玛刀手术2423例。2019年以来开展达芬奇机器人手术1600余台,数量在全省最多。
在人才队伍方面,医院现有职工5200余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500余人,高级技术职称900余人,博士近400人,硕博导师550余人。有诺贝尔奖客座教授1人、合作院士9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中国青年科技奖1人、中华医学会终身成就奖4人、贵州省十百千人才3人、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32人,贵州省青年科技奖9人、核心专家9人、省管专家21人、二级教授1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44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8人。中华医学会全国副主委2人、常委6人;在贵州省医学会51专科分会中,任主任委员有23人。
在科学研究方面,医院是国家干细胞研究机构、国家药物临床试验(GCP)机构、全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拥有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7个省级科研平台、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7个校级重点实验室及10个省级创新团队、5个贵州省人才基地。医院建设有国际化的临床研究中心,目前有398个国内外科研团队入驻开展科研工作。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巴里·马歇尔合作建设有“贵州省马歇尔消化疾病研究中心”。贵州省政府投资建设的“贵州省医学测序中心”通过立项评审,正在积极建设中。
在医学教育方面,有专业学位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临床医学),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教研室43个,每年完成超2万学时的本科生临床教学任务。2014年,医院获批为首批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有专业基地26个,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点专业基地2个、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基地4个。住培每年结业学员300余人,专培每年结业10余人;每年分四个批次接收进修生,招生人数均在1000余人左右;每年获批的国家级、省级继续教育项目150余项,开展各种继续医学教育活动120余项,培训人次数达2.5万余人。
回首八十余载的发展历程,一代代贵医人不辍躬耕、砥砺奋进,书写着与贵州同成长的光荣历史;展望未来,贵医人精医传承、与心同行,必将开创与时代共奋进的崭新篇章。